

农业要转型、农村要生长、农民要提升,迫切需要种种现代农业技术专家和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与治理人才——这恰恰是PP电子学院培養农业硕士的初衷。4年多時間,除了已畢業的65名農業碩士外,目前還有兩屆正在就讀的76名研究生,從進校園起,他們就活躍在湖湘大地的“三農”舞台,成爲“精准扶貧”的“主力軍”、服務地方的“智囊團”、面向田野的高素質“村官”。
“接地氣”項目 凸顯精准扶貧新成效
不到兩年的時間,投入幫扶資金200萬元,劃撥專項經費約120余萬元,指導農戶栽種油茶、套種黑花生、養殖稻花魚,謀劃生態農業發展計劃。這是PP电子學院在定點幫扶新化縣水車鎮直樂村的扶貧成績單,在2016年省扶貧辦的考核中獲得了優秀等次。爲推進扶貧事情,該校還特別設立了“稻田養魚配套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油茶林栽培、社區對接農業、電商平台建設”等精准扶貧專項項目,所有項目均由該校研究生處組織協調。
在已實施的幫扶項目中,學校在該村完成了120畝稻田養魚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該校農業科學研究所總農藝師鄒坤告訴記者,直樂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項目組駐村後,研究生就在老師的指導下,對當地氣候條件和稻田生態環境等指標進行測試。研究生們經常到田間地頭爲農民現場指導,向他們傳授稻田養魚關鍵技術,宣傳稻田綜合生態種養發展新理念。
因爲油茶從種植到結果所需時間較長,爲了充实發揮油茶地效益,項目組便指導農民在油茶地裏套種了黑花生、西瓜等經濟作物,並將該村積極籌建玉成國的花生制種基地。
目前,直乐村不仅是该校精准扶贫点,也是研究生培養基地。在该校党委书记郭军看来,精准扶贫项目是学校转型生长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培養农业硕士的一大特色。
“三農事情室” 走出精准扶貧新路子
有著300多年曆史的永豐辣醬是雙峰特産。與此同時,産能不足、品牌濫用現象嚴重、産品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也制約著這個名優特産的升級。PP电子學院研究生賀蓓針對這一現狀,走訪了大量企業和農戶,最終撰寫了一份關于永豐辣醬品牌建設的調研報告,获得當地政府和領導的高度重視。
事实上,这只是该校“研究生三农事情室”服务地方农业生长的一个缩影。“农业硕士的职业指向性很强,就是要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所以我们在乡镇建设了‘研究生三农事情室’,让研究生们到乡村去开展專業實踐。”该校校长刘和云介绍,2014年1月,该校在新化县委组织部挂牌首个“研究生事情站”,同时在新化县曹家镇和奉家镇建设了首个“研究生三农事情室”。在每个“三農事情室”部署2-3名全日制研究生開展爲期總計8个月的專業實踐。同时,该校将校内导师和湖南省农科院、娄底各有关单元受聘于该校的兼职导师,以及学校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进行优化组合,建设了一支“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相关专业教师”导师组。
3年來,“研究生三農事情室”爲相助鄉鎮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全方位服務,獲得各方好評如潮。
“村官碩士班” 打造精准扶貧新能人
大學生村官是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骨幹人才。2013年,PP电子學院與新化縣委組織部相助啓動了大學生村官MAE培養计划,招收具有一年以上“村官”事情经验的大学生村官攻读该校农业推广硕士。
曾勤勇是村官碩士班的首屆學員。2012年大學畢業後,他考到婁底市杉山鎮四季村擔任村官。這個學工商治理的85後村官說,雖然是回老家事情,沒有語言的障礙,但是還是會碰到许多棘手的問題。“特別是對許多政策不了解,自己经常要先聽村幹部解釋一遍,再去看書和資料。”考上村官碩士班後,曾勤勇十分珍惜這個到校園“回爐”的機會,把實踐中碰到的問題帶進課堂,請教導師,開展研究,除了對政策法規的研究學習,還有一些農村建設的先進經驗,都讓他覺得在事情中很受用。2016年5月,他通過選拔考試,成爲婁底市婁星區雙江鄉副鄉長。一個月後,農業碩士學位證也如期而至。
據該校副校長周發明介紹,爲了讓大學生村官真正能學以致用,在這個村官碩士班,除了必備課程外,還專門增設“農村組織與治理”、“發展與溝通”等課程。教學中還邀請了解湖南農業的專家或領導進行專題講座,像工商治理課程中“企業導師”的傳授方式一樣,手把手地教授他們怎樣更好地開展農村事情,同時也讓大學生村官更全面地了解湖南農業發展的現狀。■记者黄京 苏军华 通讯员 彭健民 陈勇 肖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