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报
——我校獲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助
近日,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結果已宣布,我校喜獲豐收,共3個一般項目獲立項資助,這是繼2008年實現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零的突破後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標志著我校的社會科學研究水平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获立项资助的项目涉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和体育学三个学科,划分是姜正国教授申报的“建設社會主義焦点價值體系與思想政治事情創新研究”(项目批准号09BKS048,资助金额10万元)、刘金元研究馆员申报的“富厚堂藏書樓的文化功效及社會影響研究” (项目批准号09BTQ001,资助金额10万元)和段健芝教授申报的“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流變的曆史審視及有效配置研究”(项目批准号09BTY028,资助金额10万元)。
據悉,今年全國共申報項目22547項,立項資助1720項,其中重點項目37項,一般項目1006項,青年項目677項,平均立項率爲7.6%。我校遴選推薦申報項目25項,立項3項,立項率達12%,立項項目數位居我省高校第10位。
對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校將根據《PP电子學院科研經費治理暫行辦法》(院政發[2006]16號)的規定按下撥經費的200%給予配套。
項目一:
建設社會主義焦点價值體系與思想政治事情創新研究
该项目是以社会主义焦点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事情的影响为切入点,从实证层面上研究社会主义焦点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事情的影响,从理论层面上探讨社会主义焦点价值体系对新时期思想政治事情内容、原则、要领、载体、治理的创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构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焦点价值体系需要的思想政治事情创新方案。思想政治事情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焦点价值体系的新要求,在继续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地创新,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理论界亟待开拓的一个全新学术领域。开展建設社會主義焦点價值體系與思想政治事情創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項目負責人姜正國,教授,法學博士,婁底市優秀專家,婁底市優秀社科專家,2008感動婁底十大品牌人物。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碩、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首批第一層次人選;湖南省重點建設學科帶頭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負責人;湖南省精品課程主持人;湖南省委宣傳部特約研究員;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结果評審委員會成員;湖南省第四屆徐特立教育獎獲得者;湖南省高校教學名師;湖南省高校教學團隊項目主持人;教育部本科教學事情水平評估專家;教育部西部地區教育顧問;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先後出书學術專著3部,主編、參編著作、教材17部;主持省、部級重點教研教改及社科基金等科研課題11項;主持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4項;在國家、省部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90篇,其中30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轉載及發表在CSSCI上;3次獲得湖南省社會科學结果二、三等獎;7次獲婁底市社會科學结果或“五個一工程”一等獎;4次獲湖南省教學结果二、三等獎;1次獲湖南省第三屆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一等獎。
項目二:
富厚堂藏書樓的文化功效及社會影響研究
該項目針對當前國家圖書、檔案、文物館藏很是豐富而堪爲中華民族十分珍視的傳統私家藏書文化的研究相對差強人意的狀況,對富厚堂藏書樓獨有的文化特色展開系統研究。研究內容將緊緊圍繞富厚堂藏書樓館藏的主要來源、收集手段及其保護措施,曾國藩的藏書文化思想與其治家、治軍、治政的關系及效應,富厚堂藏書樓對圖書、情報與文獻事業所産生的影響,以及當地文化産業以藏書樓文化爲依托的發展趨向與可行性等方面進行,其结果將極大地充實圖書、情報與文獻學學科理論,並爲學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開辟新的視野。

项目卖力人刘金元,研究馆员,曾国藩研究所所长,结业于湖南教育学院,恒久从事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理论研究,其主持课题研究5项,已结题的有省局级1项、校级2项,在研的国家级、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在国家、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CSSCI源刊5篇,多篇论文获国家、省专业学术论文一、二等奖和娄底市“五个一工程”奖、社会科学结果奖。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有《论高校立卷要领初探》、《试论档案史上的“八千麻袋”事件》、《论档案的文化作用》、《“利用事情”中虚假档案现象剖析》、《档案的流失现象分析》等。其从2001年开始潜心开展曾国藩研究,独辟蹊径,所著《曾国藩家府收藏的历史性孝敬》、《曾国藩对太平天国档案的存“毁”探析》、《书史如海,惠及后世—曾国藩家藏史料的文化影响》、《为了“侯府”藏书的耕作》等系列论文均在CSSCI源刊发表,多家媒体评价其结果为“档案学科研究中的一支嚆矢”,“给人以新的视角、新的启迪”, 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多次应邀加入国家级有关学术研讨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回声。
項目三: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流變的曆史審視及有效配置研究
該項目主要是通過全面系統地收集與梳理建國以來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流變的曆史配景與發展狀況,結合“體育”的發展及其他學科的課程體系的發展,研究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有效配置,即對學校體育本質與課程本源問題、教育發展的國際趨勢與中國學校體育課程特色問題、體育功效與體育文化問題、人的發展與“身體”發展問題、課程任務與課程構成問題、課程權力機構與課程配置問題等方面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研究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有效配置,促進“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向“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學科”發展。

項目負責人段健芝,教授,碩士。1991至2006年任教于湖南懷化學院,2006年來我校任教。1991年至1994年擔任體育系的運動生理學、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1994年至2006年主要負責懷化學院普通系的健美操課程教學與訓練和公體部的治理事情,並在1998—2002年間組織和實施了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革新,在省內處于領先职位,相關成績與结果獲得省級以上部門的獎勵,所帶健美操訓練隊曾取得湖南省大學生運動會健美操團體總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多年來在學校體育學、群衆體育學、體育文化學等方面均有涉獵,2000年以來,主持了《課程文化視野下的大學體育課程發展研究》等4項省級課題、多項校級課題和發表論文20余篇,著有《大衆運動健身》、《大學體育》、《新世紀體育與康健課程教育研究》等書與教材,在國家焦点期刊上發表了《論大學體育教育理念多元結構下的課程特質》、《大學體育課程革新問題剖析》、《論大學體育的課程文化危機》等論文10余篇,科研論文連續兩次獲得第七、第八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