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本站首頁|機構設置|通知通告|綜合新聞|黨建事情|制度治理|項目治理|應用特色學科建設|基地平台建設|學術活動|下載專區

 
當前位置: 本站首頁>>通知通告>>正文

轉發《婁底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婁底市“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7-04-14 14:48  

校屬各單位、各部門:

現將《婁底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婁底市“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的通知》(婁政發〔2017〕8號)轉發給你們,請各人認真組織學習。

婁底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婁底市“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的通知

婁底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婁底市“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的

通 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婁底經開區、萬寶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局委辦、各直屬機構,市直有關單位:

現將《婁底市“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婁底市人民政府

2017年3月8日

婁底市“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科技體制革新、調整産業結構和加速創新驅動發展的攻堅時期。爲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引領支撐作用,切實推進創新型婁底建設,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科技發展趨勢分析

(一)“十二五”科技發展成績與問題

“十二五”(2011-2015)期間,我市科技事情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加速趕超,建設幸福婁底”的戰略部署,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爲焦点,通過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和健全科技創新體系等措施,科技發展取得明顯進步。

1.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作用顯著

科技項目數量持續增加,實施成效顯著。“十二五”期間,我市累計申報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559項,實施項目341項,爭取資金9130萬元,均遠超“十一五”時期。部署市級科技項目資金3349萬元,實施市級科技項目458項。通過各級科技項目的實施,攻克了一大批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促進了科技創新结果轉化與産業化,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高新技術産業較快發展

一是高新技術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已拓展到先進裝備制造、新质料、生物制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節能環保和高新技術服務等多個技術領域。二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新增34家,達到58家。三是高新技術産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市“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高新技術總産值2796.63億元,年均增長12.08%,産值過億企業有25家,比“十一五”增加了近一倍。

3.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一是科技投入經費持續增加,科研經費累計投入73.26億元,年均增長約13%,2015年,全市科學研究與開發(R&D)經費達到15.84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23%。二是産學研相助不斷深入,有300多家企業與國內外5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了有效對接,建设了湖南省特種陶瓷産業技術戰略聯盟等4個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爲企業攻克焦点關鍵技術130余項,産生直接經濟效益達到13.4億元。三是科技结果顯著,全市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7項,市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2項、二等獎22項、三等獎39項,實現我市在國家科技進步獎項上零的突破。我市首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4.科技創新體系开端形成

通過內外聯建共建和自主建設,我市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明顯突破,創新平台層次有了明顯提升,數量有了大幅度增加,先後建成了國家電子陶瓷産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等2個國家級技術平台,湖南省鋁合金半固態成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閃星銻業技術中心等1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了一個由國家級技術平台、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技術條件服務平台、省級應用基礎研究基地、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爲主的婁底市科技創新體系。

5.知識産權保護碩果累累

專利申請數量與授權數量均有顯著增加,專利申請6163件,其中授權3837件,年均增長12%。同時,知識産權保護不斷強化,共查處冒充專利案件453件,結案453件,結案率達到100%,有效停止了專利侵權和冒充專利等違法犯罪行爲的産生。

6.科技惠民利民不斷深入

一是農業創新法式加速,養殖、種植、農産品加工等領域注入了科技元素,加強了技術創新。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市科技型農産品加工企業和休閑農業企業1830余家,年産值達到150多億元。二是科技服務農村的力度加強,共舉辦各類農業科技培訓1280多場,發放科普資料24.16萬余份,培訓農民達46900余人次,推廣新技術新産品111個,引進新品種197個,安置勞動力2.42萬人。精心打造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设村級基層站點70多個。

7.創新人才戰略穩步推進

拓展人才培養新渠道,累計選派470多名幹部到國外和沿海地區以及大中型企業挂職鍛煉,組織28人赴清華大學高級企業經營治理研修班研修,引進高新技術人才458名。完善柔性人才招聘機制,“外腦引智”,建设決策咨詢制度,聘請7名婁籍院士擔任科技顧問,69名高層次專家擔任科技咨詢委員。

我市“十二五”科技發展雖然取得了可喜成績,但與新形勢下科技發展要求和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科技創新意識有待加強;二是科技發展水平有待提高;三是産學研相助有待進一步深入;四是科技投入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五是科技人才短缺,結構不合理;六是科技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優化。

(二)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是“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國家戰略以及《國務院關于鼎力大举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12號)出台,爲我市科技創新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二是經濟轉型發展戰略的實施爲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間。三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落戶長株潭,我市作爲環長株潭都市圈的一員,爲我市科技創新加速發展,融入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提供了新的契機。四是“互聯網+”的蓬勃興起,爲我市科技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發展平台。

二、“十三五”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以建設創新型婁底爲主線,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爲科技事情的首要任務,重點發展新质料技術、先進裝備制造技術、節能環保技術及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産業,促進科技經濟緊密融合,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開發一批重大産品,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一批亮點産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努力使婁底成爲湘中地區科技創新高地。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革新,充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职位,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爲企業創新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集成資源,重點突破。准確掌握科技發展趨勢,鼎力大举集聚和整合科技資源,緊密結合實際,圍繞重點發展産業和關鍵技術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新基地和新興産業聚集區。加速婁底經開區和萬寶新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開發一批重大産品,形成一批亮點産業。

——綠色轉型,智能發展。准確掌握“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趨勢,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部署,鼎力大举推動新興信息技術、各類智能化産品和服務的研究開發、生産制造和廣泛應用。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綠色技術開發與創新。

——自主創新,開放相助。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不斷通過科技創新提升企業焦点競爭力。繼續擴大開放,加強科技相助交流,鼓勵聯合研發與創新,切實提高創新資源利用和運行效率。

(三)發展目標

通過積極整合創新資源,調動各類創新要素,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傳統産業的質量和效益,推進高新技術産業的快速發展,把我市建設成科技創新體系較爲完善,自主創新能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科技支撐引領能力較強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都市。

——科技支撐能力提升目標

到2020年,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明顯提高,科技對經濟貢獻率比“十二五”期間提高5%以上,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200項以上,項目經費突破1億元。

——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總産值1090億元,年均增長12.5%;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254億元,年均增長12%;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2.7%。

——科技創新多元投入目標

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R&D)占GDP比重達到2.5%以上;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年平均增長幅度達到15%以上。

——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目標

到2020年,力爭建設和提升2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20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或企業技術中心,40個市級科技創新平台;80%以上的科技企業建有技術研究與開發機構。

——自主知識産權目標

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12%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2件。

——科技人才發展目標

建设與完善科技人才培養、引進以及使用的長效機制,到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占企業職工人數達10%以上。

——科普建設目標

建设以政府投入爲主體,社會組織和個人資助科普事業的多元科普投入機制。逐年增加各級政府對科普投入力度,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到2020年全市公民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達到全省中上水平。進一步建设街道、鄉鎮科普活動中心和農村科普活動場所爲基礎的科普培訓體系。

三、“十三五”科技發展攻關重點

緊緊圍繞傳統産業轉型與升級、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攻克一批制約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共性技術,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新興産業關鍵技術獲得突破

以産品開發作爲科技創新發展的抓手,以産業技術的整體突破作爲産業化的焦点,以培育壯大我市先進裝備制造、汽車制造、新质料、生物醫藥、信息技術以及節能環保等新興産業作爲突破關鍵技術的主攻偏向,全力推進相關新興産業技術的發展。

1.先進裝備制造産業技術

立足当地良好的産業基礎和配套産業體系,發揮我市煤機、農機以及工程機械制造等技術優勢,推進先進裝備制造關鍵技術創新,加強産業關鍵環節升級,圍繞中高端工程機械裝備、煤機、農機、電氣設備等主要領域,增強基礎件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和産業化能力,加強成套裝備的研發,搶占技術最前沿和産業制高點。

工程機械及零部件技術:主要依托長株潭的工程機械産業集群,加強與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企業相助,定位産業集群配套零部件生産與技術開發,以中興液壓、光華機械、中源新材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點研究開發混凝土輸送泵、混凝土輸送泵車、築路機械、鑿岩機、大型破碎機等工程機械技術和精密零部件、齒輪精加工、高端液壓油缸、節能環保型挖掘機零部件等關鍵技術;加強與南車集團、時代集團、湘潭電機集團等企業的技術相助,研究開發軌道交通産業的重要零部件技術。

現代農業裝備技術:緊緊圍繞南北方農業發展特點,搶抓國家農機補貼政策支持及農業革新帶來的農機産業大發展的良好機遇,以湖南農友集團、勁松機械、金峰機械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點研究開發農機裝備自動控制技術、稻麥智能化機械收割、“耕作、植保、種植”機械裝備,加速研發生産農用小型工程機械生産技術和低速農用貨車等農用運輸裝備技術,加大農業機械産業的整機制造,爲建設好湖南省首家省級農機産業園提供技術支撐。

煤炭机电技术:依据煤机工业市场生长特点,以远扬煤机、创安防爆、金塔机械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矿用人机闭锁系统、煤矿大中型提升装备、大型割板运输装备、自动化综采成套装备、矿用电气装备、露天矿井开采成套装备等技术,提高煤矿机械制造工业规模及条理。

电气设备技术:掌握沿海工业转移契机,以星源电气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低压设备、高压开关设备、中高压配电设备、掩护继电器、高压及超高压电线电缆、特种电线电缆、高压及超高压关闭式组合电器、新一代电器开关元件、变压器、新型绝缘质料等电工电气产物技术。

航天航空技術:抓住軍民融合發展機遇,對接長株潭航天航空産業基地,重點研究開發航天航空新质料、航天航空專用零部件、無人機等相關技術。

2.汽車産業技術

掌握打造我省中部汽車産業焦点區的機遇,圍繞我省對汽車零配件的需求,對接長株潭汽車産業,提高我市汽車及零部件産業爲本省配套的能力。

新能源汽车要害技术: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宁静性、可靠性、能源利用率以及智能控制的需求,以娄底大丰和、五丰机械、安地亚斯、湖南三讯新能源科技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电动汽车电控系统、机电耦合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结构集成系统、新能源汽车车身系统、电动汽车电机生产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以及新能源汽车用的电池质料、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技术。

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依托我市現有的汽車生産資質和基礎平台,以文昌科技、立德科技、婁底大豐和、華達傑克賽爾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汽车车身设计、钣金加工产物、汽车半轴产物、半固态成型产物、汽车制动鼓、轨道交通制动鼓、汽车制动盘、先进变速器、轻量化质料、智能控制、高速电动汽车及电动大巴要害零部件、环卫专用车辆、防爆运输专用车辆、轻型电动汽车、电动巡逻车、旅行车、会所车、高尔夫球车、电动老爷车、电动三轮等技术。

3.新质料産業技術

依托現有新质料産業基礎,著重發展高端、精深加工産品,加強品牌建設,增強企業開拓國際和國內市場的能力,促進我市新质料技術發展。

高端金屬結構质料關鍵技術:圍繞先進裝備、航天航空、高端汽車零配件的需求,以三泰新材、文昌科技、天益高科、華菱安賽樂米塔爾等企業爲龍頭,聯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南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金属结构质料、双金属复合质料、高强度汽车板、高磁感电工钢、高性能钻头用质料及硬质合金技术、高强度特种合金质料技术、半固态轻合金质料等新质料技术。

精細陶瓷技術:利用我市電子陶瓷産業技術優勢,以鑫星電陶、安地亞斯、美程陶瓷等企業爲龍頭,聯合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PP电子学院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附加值高的高性能结构陶瓷、压电陶瓷、陶瓷片式电容器、微波介质陶瓷等特种陶瓷制备技术,研发新一代电子陶瓷、环保陶瓷、高频瓷、滑石瓷生产技术,为打造特种陶瓷工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

4.生物醫藥産業技術

針對我市生物醫藥産業發展单薄環節和制約瓶頸,重點突破焦点關鍵技術,鼎力大举培育發展特色中藥品種與生産裝備,全力提升産業焦点競爭力,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和産業集群。

生物醫藥技術:以湖南回春堂藥業、湖南伍星生物等企業爲龍頭,聯合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中药品种如天麻、皖贝母、厚朴、苦参、虎杖、女贞子、断血流等,重点研究开发金银花、玉竹、芦笋、蓠蒿、淮山药、厚朴、杜仲、大黄、天麻、茯苓、白术、五蓓子等大宗药材活性身分提取纯化技术及超微饮片、精制饮片生产技术,积极开发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病等方面的新药和系列天然医药产物技术。

醫療技術:依托我市現有醫療技術優勢,以市中心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爲龍頭,聯合中南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与推广辅助生育、创伤医疗、肝胆医疗、心血管医疗、美容以及心理康健等技术,增强精准医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5.電子信息産業技術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圍繞産業提升需求,開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突破技術瓶頸,形成相關技術體系、自主知識産權和標准,面向行業應用形成解決方案,支撐電子信息産業發展。

新型元器件技術:以現有企業爲依托,以創一電子、彙鑫電子、美程陶瓷等企業爲龍頭,聯合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航天航空、通讯、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用电子元器件、片式微型电容器、片式半导体器件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大功率电力设备配套的电子器件、传感器、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等电子元器件技术。

電子信息終端設備及裝備技術:利用現有技術資源,以創一電子、湘源皇視等企業爲龍頭,聯合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手机等电子信息终端、数字电视接收机、高频头、自动智能天线、卫星导航终端产物、集成光电子器件、IPTV机顶盒、车载电子设备等技术。

物聯網技術:結合互聯網與電子信息發展趨勢,發展産學研,重點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物聯網末端的傳感器、網絡協議、網絡宁静、高效能計算與中間件開發等技術,加速推廣物聯網應用技術;研究開發電子政務、物流、金融、財稅、教育、社會保障、網絡信息宁静技術等應用軟件和工業生産自動控制軟件技術。

雲制造技術:雲制造是先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交织融合的産物。重點扶持雲制造平台建設,利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推進工業企業研發設計、生産制造、檢驗檢測、數據治理、技術標准、工程服務的開放共享,打造制造資源“池”,實現制造能力的優化配置。搭建面向制造業的大衆設計平台,實現設計能力的集聚、共享和動態配置,提升各行業産品設計水平和效率。

6.節能環保産業技術

緊扣循環經濟發展、資源綜合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主題,以節能減排爲焦点,開展環保裝備與清潔生産等關鍵焦点技術研發,提升産業競爭力。

環保裝備技術:利用社會對環保裝備的強力需求,以華菱漣鋼、閃星銻業、華銀電力、湖南宜化等企業爲龍頭,聯合中南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技术、水污染防治设备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技术、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技术、烟气接纳装备技术等的推广与应用。

清潔生産技術:以工業節能減排爲契機,以華菱漣鋼、閃星銻業、湖南宜化等企業爲龍頭,重點研究開發以鋼鐵清潔生産技術和資源優化利用爲基礎,集産品制造、能源轉換和社會廢棄物再資源化三大功效于一體的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開發二次資源循環利用,冶金過程煤氣發電和低熱值蒸汽梯級利用,高效率與低成本潔淨鋼生産,非粘連煤煉焦,大型板材連鑄機、連軋機組的集成設計、制造和系統耦合等技術。

(二)傳統優勢産業技術優化升級

以建設高品質、環境友好、智慧婁底爲目標,加速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革新提升鋼鐵、能源、建材以及化工等傳統産業,重點推進産業縱向延伸,提高産品附加值。

1.鋼鐵産業技術

依托我市鋼材與有色金屬生産資源的優勢,以婁底經開區、冷水江市與雙峰縣爲焦点地區,積極打造薄板深加工、不鏽鋼産品、鋼結構以及有色金屬深加工等産業集群。

薄板深加工技術:以華菱漣鋼、安賽樂米塔爾等企業爲龍頭,聯合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薄板深加工、高等汽车用钢要害技术,无取向冷轧硅钢轧制生产技术,高磁感取向硅钢与高等电力用钢、先进机械装备制造用钢生产的要害技术及其制品深加工等技术。

不鏽鋼産品開發技術:依托現有市場需求變化特點,積極向下延伸産業鏈,不斷拓展建築、交通、工業設備、餐飲和家用、焊管等不鏽鋼産品技術開發,以三泰新材、湖南天宏质料等企業爲龍頭,重點研究精密儀器、高端設備、特種行業不鏽鋼等高質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技術産品開發,加大超薄、超精不鏽鋼帶材和高附加值産品的技術研發力度,提升我市不鏽鋼産品競爭力。

鋼結構技術:以冷鋼等企業爲龍頭,重點發展門式鋼架輕型廠房、住宅鋼結構、空間桁架建築、網架和網殼、拱形波紋鋼屋蓋結構、高層鋼、重型工業廠房等建築鋼結構産品等技術,拓展開發能源、交通、石化、水利用等鋼結構産品技術。

傳統有色金屬深加工技術:以閃星銻業、華星銻業、興華有色等企業爲龍頭,聯合中南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锑化工阻燃剂产物、精锑和氧化锑高附加值产物的深加工、铜箔与铜棒线等精品铜质料的深加工、双零铝箔、空调铝箔、家用铝箔、药用铝箔、彩铝板等产物深加工技术。

2.能源産業技術

圍繞能源需求結構,加強能源資源産品延伸開發的技術攻關,重點提升水力、火力等傳統能源技術,突破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技術。

火電關鍵技術:以大唐華銀金竹山電廠、華潤(漣源)電力等企業爲龍頭,聯合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600MW、1000MW火电机组的自动控制、降低发电煤耗、降低厂用电、机组及大型设备的故障诊断、300MW火电机组调峰、热电厂“热、电、冷”三联产、利用煤矸石发电等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水力發電關鍵技術:以浪石滩水电站等企業爲龍頭,聯合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庞大区域地质条件下高坝工程防震抗震、农村水电站机组过速掩护、微型水电发电机组、小水电技术分析、水电站盘算机监控技术系统以及农村水电站自动化等技术。

風電與瓦斯開發技術:緊緊圍繞改善我市能源需求,充实有效利用風能,以大熊山風力發電場等爲平台,聯合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引进风电投资企业,着重解决龙山、大熊山风电资源风电技术难题;依托我市煤层气资源富厚的优势,重点研究开发有效提升瓦斯发电效率技术,鼎力大举推广瓦斯发电工程,为逐步形成瓦斯抽采、瓦斯发电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生物質能技術:依托我市現有資源,重點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非糧生物燃料技術,研究開發以林業“三剩物”和煤泥爲燃料的生物質能技術,爲垃圾發電綜合利用示範項目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煤炭開采與開發技術:重點研究開發煤氣一體化開采技術,開發煤礦宁静生産數字化監控、煤炭洗選加工、劣質煤開發利用、煤的液化氣化和動力用煤的高效低汙染燃燒控制等技術,加大煤礦機械化革新,爲實現煤炭生産的集團化、機械化、標准化、信息化提供技術支撐。

3.家電、建材及化工産業技術

根據國家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建材化工産業轉型升級。重點針對煤化工、水泥、化肥、農藥等産業進行技術升級,滿足人們對建築化工的品質提升和功效增加的需求。

精細化工技術:以冷水江三A化工、大乘医药化工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大学、湖南化工研究院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絮凝剂、外貌活性剂及化学实验试剂等精细化学品生产新工艺,积极开发高等、环保型新品种,开发纳米级二氧化硅气凝胶等化工产物。

煤化工技術:依托我市豐富煤炭資源,積極發展煤化工産業,以五江团体、安石团体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煤焦油加工、焦炉煤气制甲醇、粗笨精制为代表的化工产物加工,煤气化形成以煤基甲醇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化工产物加工等技术。

化肥生産技術:依托我市現有基礎,在繼續推廣合成氨和尿素生産技術的同時,調整産品技術結構,提高高濃度化肥的比重及化肥的複合化率,鼎力大举發展新型肥料品種,以湖南宜化等爲龍頭企業,聯合湖南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重质纯碱和干燥氯化铵,勉励氨碱废渣的种种综合利用技术。

特種水泥生産技術:以雙峰海螺等爲龍頭企業,重點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新型幹法水泥生産和新型幹法窯外剖析水泥、高強水泥、特種水泥、建築預制件生産、粉磨站、中轉庫和混凝土管樁等生産技術。

電取暖家具技術:掌握消費市場與社會需求特點,以暖洋洋电器、瑞奇电器等企業爲龍頭,重點研究開發多功效、便利型、智能化、網絡化、高端化、系列化的節能智能電取暖器技術,發展電取暖家居綜合學習平台技術,全力支持企業申報國家技術標准,爲打造電取暖器産業集聚基地提供技術支撐。

4.現代農業産業技術

鼎力大举推進糧油、畜禽、果蔬等優勢和特色農林畜産業的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集成先進生産工藝,開發高附加值産品,解決制約我市農産品高效利用的共性關鍵技術,革新和提升傳統農業,培育一批農産品加工類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型加工企業。

現代育種技術:以湖南味菇坊、湖南忠食农业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科学院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高产优质、高效多抗农作物、林木、果蔬、食用菌等新品种的新型育苗技术,杂种优势突出的畜、禽、鱼等地方特色品种的新型种苗繁殖技术。

高效特色種植技術:以湖南桥头河种植专业相助社、新化绿源农林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农业大学、PP电子学院农科所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水稻、蔬菜、林果、中药材、苗木花卉、食用菌等植物遗传种质资源掩护与利用技术;运用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开展优质、高效、高产、多抗新品种的选育及其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研发主要农作物轻简栽培技术体系,设施连作障碍治理技术,农田地力培肥与耕地土壤修复、农业生态情况综合整治等技术。

現代養殖技術:以湘村高科农业等企業爲龍頭,聯合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黑牛、黑猪等主要畜禽水产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优良新品种选育、引进及快繁技术,畜牧水工业生态康健养殖、情况调控和修复技术,产物质量宁静监控、评价、检测技术,宁静、优质、专用、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和高效利用技术。

特色农产物精深加工技术:以响莲实业、湖南瑞生源生物科技等企業爲龍頭,针对我市葛根、红薯、油茶、魔芋、黑茶、杨梅等特色农产物,开展特色农产物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开发方便、营养、康健、功效性农产物食物技术,特色水果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黑猪与黑牛、永丰辣酱等特色食品尺度化加工生产技术。

5.現代服務産業技術

開發和推廣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文化旅遊産品和服務的先進技術,推動建设旅遊與文化、旅遊與經濟高度融合的獨具湘中曆史人文特色、自然生態特色的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體系,打造生態旅遊、休閑旅遊、文化旅遊産業鏈,促進旅遊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

旅遊産業技術:以大熊山、曾國藩故宅等旅遊景區、景點爲載體,加速旅遊與科技、文化的融合,突破旅遊治理信息化、旅遊營銷數字化、特色旅遊商品設計、高端旅遊産品開發與設計等關鍵技術,發展綠色旅遊食品、旅遊紀念品、民族工藝品、珠寶首飾等特色旅遊商品,加強旅遊地和旅遊路線的規劃和設計,開發保健旅遊、觀光旅遊等新型旅遊産品,以科技創新打造旅遊産業升級版。

現代物流技術:圍繞電子商務物流領域,加速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突破信息化治理、自動化作業、智能倉儲、智能運輸和配送等關鍵技術,發展智能化物流裝備,建设物流信息服務平台,創新物流運作治理模式,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

科技服務技術:鼎力大举發展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科技结果轉化等科技服務産業。積極推進環境服務業模式創新試點,開展綜合環境服務。

消防宁静技術:依托市內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單位的力量,重點研究開發都市火災風險評估、超高層建築火災撲救滅火劑供給技術、公共交通工具消防宁静技術、重大危險源火災風險和危害評估等技術。

四、保障措施

(一)建设健全科技創新領導機制

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國家戰略的大配景下,爲確保科技創新事情的順利快速推進,各級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對科技事情的領導,建设健全科技創新組織領導體系,形成領導有力、運轉高效的科技創新領導體系,爲統籌全市力量推進科技創新事情提供組織保障。

(二)實施科技發展四大專項

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産業和重點技術,積極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科技支撐專項、科技结果轉化與高新技術産業化專項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專項四大專項,努力提升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1.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科技重大專項,著力解決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産生重大影響並能帶動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新质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現代農業等重點技術領域,每年部署2-3項重大科技專項計劃項目,堅持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産學研結合的原則,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發揮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優勢,鼓勵應用單位參與重大專項。力爭開發一批重點科技産品,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培育一批重點企業與産業。

2.科技支撐計劃專項。以科技創新創業爲主線,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爲焦点,以培育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以及創新創業人才爲目標,圍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難點與熱點問題,積極搭建科技支撐計劃平台。每年部署20-30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點支持解決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與節能、新质料、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生物制藥、社會服務等技術領域中的關鍵瓶頸技術,通過該專項的實施,攻克一批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技術,爲調結構、促發展、保民生提供強力的科技支撐。

3.科技结果轉化與高新技術産業化專項。以高新技術産業化爲目標,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爲依托,以高新技術结果應用爲著力點,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強産學研相助,強化科技结果轉化平台建設,通過科技结果推廣與高新技術産業化計劃,開發一批高新技術産品,轉化一批高新技術與適用技術结果,制訂一批技術標准,形成一批各類創新産品,做大做強一批重點企業與産業,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技術支撐。

4.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專項。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爲目標,堅持以需求導向、整合資源、共享共贏、創新服務爲原則,加速和完善創新體系制度和創新平台建設,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中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和創業園區信息服務平台建設,營造良好的衆創空間,重點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新质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領域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到2020年形成一個包罗2個以上國家級技術平台、20個以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企業技術中心、40個以上市級技術創新平台組成的婁底市科技創新體系。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设穩定增長和跳躍式增長相結合的科技投入機制,爲科技創新提供物質保障,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三位一體”投入機制,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強化政府對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增加財政科技投入,確保各級政府財政對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強化企業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职位,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企業用于研發投入經費不低于銷售收入的3%;積極鼓勵金融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加大對科技支持的力度,使科技含量高、創新性強、成長性好的科技型企業優先获得資金支持。積極探索科技債券等科技融資方式,拓寬科技創新資金融資渠道。

(四)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各級要加強對我市科技人才事情的領導,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革新和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創新科技人才引進模式,建设市內培養和市內外引進、合理高效使用的科技人才發展機制。緊緊圍繞我市先進裝備制造、新质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産業發展需求,結合重大項目、重點科研基地建設,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投入,把創新、創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納入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對從事差异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實行分類評價,制定和落實鼓勵創新創造的激勵政策,突出對重大科技貢獻、優秀創新團隊和青年創新人才的激勵,鼓勵科研人員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充实調動和激發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的良好環境。

(五)創新科技治理機制

1.深化科技體制革新。科技體制革新是關系我市科技發展全局的重大革新,要加強組織領導,做好頂層設計,精心組織實施。把解決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建设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機制,各類科技計劃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終止機制;構建科技人才引進激勵、科技结果轉化、資源開放共享、科技金融結合等政策體系及績效評估體系,买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通道,著力解決科研與市場分離問題,加速推進科技结果資本化與産業化,推進構建以企業爲主體,政産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

2.建设政产学研结合机制。建设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相助机制,政府要尽力与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恒久稳定的科技创新战略相助关系,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搭建产学研相助平台,营造良好的产学研相助气氛。勉励企业主动增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制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聯合体与工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进一步创新我市企业与PP电子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院校的产学研相助机制。增强校企、企企间的相助交流,构建科技结果转化、技术转移的平台和长效机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结果转化。

3.實施知識産權戰略。鼓勵發明創造,支持知識産權的申請,強化知識産權保護,加強知識産權人才培養,幫助企業建设知識産權戰略。積極引導企業在知識産權數量與質量上齊頭並進,培育一批擁有焦点自主知識産權的龍頭示範企業,鼎力大举推進知識産權轉化和運用。鼓勵建设知識産權保護聯盟,形成強有力的知識産權保護網絡。

4.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化科技體制革新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建设我市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任務。完善各類科技服務機構的組織制度、運行機制以及政策法規,構建市、縣、鎮多層次的生産力促進機構,鼎力大举發展爲中小企業服務的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強科技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各行業、協會的服務意識與能力,組建婁底市科技專家委員會,邀請市內外差异領域高水平的專家,爲我市科技政策制定、科技産業發展、科技項目策劃、科技企業評估等提供信息咨詢和決策參考服務。

5.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加強對科技事情績效的考核,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作爲對各縣市區和市有關部門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強化責任;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對創新創業的組織領導,努力營造一個“萬衆創新、大衆創業”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輿論環境,在全社會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切實加強衆創空間建設,讓個人和企業勇于創業創新;通過“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弘揚創新創業精神,樹立創新創業典型人物,營造全社會都關心關注創新創業的氛圍。

關閉窗口
· PP电子學院關于申報2025...
· 關于開展2024年度省校兩級應用...
· PP电子學院關于開展2025...
· 科研與社會服務處2025年3月事情...
· 科研與社會服務處2025年1月及寒...
· 關于開展2024年下半年省教育廳...
· 關于開展校級委托科研項目申報...
· 專利轉讓公示

地址: 明德楼412、413、414、415 | 邮编: 417000 | 电话/传真: 0738-8326910 | 邮箱: kjc8326910@163.com

版權所有@PP电子學院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