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華舍身救老農到師弟師妹們挽成“華山人牆”
從馮艾、徐本禹自願支教到一批批的志願者奔赴鄉村
從“長江人鏈”到趙小亭、蔣小波以及千千萬萬九零後大學生
奉獻精神在他們手中薪火相傳
最近,支教女孩赵小亭情系贵州山区的事迹在社会中引起了热烈回声,并引发了人们对九零后这个群体的思考。希腊有句名言,“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纵观历史,无论是六零后大学生张华舍身救老农,照旧八零后大学生徐本禹自愿支教,都奏响了一代优秀青年人的生命赞歌,并感召了一代甚至几代人。如今,九零后优秀大学生层出不穷,从“长江人链”到赵小亭、蒋小波,一种名贵的奉獻精神在他們手中薪火相傳。
張華和他的師弟師妹們
直到今天,大學生張華爲救落在糞坑中的老農而犧牲的事件以及該事件引發的熱論仍被人們提起。
1982年7月11日,因救69歲掏糞老農魏志德,第四軍醫大學空軍醫學系二大隊大三學員張華24歲的生命畫上了句號。犧牲後,他被中央軍委追記一等功,授予革命烈士稱號。然而與此同時,社會輿論圍繞“24歲的年輕大學生爲救69歲老農而死是否值得”,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生命價值觀爭論。最終,在青年學生、媒體和社會的全方位評判中,張華被定格爲: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獻身精神,是億萬青年的楷模!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那個特殊的時代,各種社會思潮紛繁複雜,而張華的死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奉獻’‘責任’這些高尚的字眼。”一位曆經那個時代風雲變幻的知識分子說。
這就是榜樣的感召效應,它使得一切從功利主義出發的價值觀變得黯淡。僅僅時隔一年,同樣就讀于第四軍醫大學的張華的學弟學妹們在十多名遊人從華山的崖梯上跌落的危急時刻,手挽著手,在萬丈懸崖邊,用年輕的身軀結成人牆,護送人群脫離險境……
時隔多年,張華的一位同學在回憶張華之死帶給自己的影響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人生的意義其實就兩點,一是生物學層面的,另一個則是精神層面的,張華死了,死時還沒生兒育女,從生物的角度看,他的基因在人類的基因池中已消失了。但他的行爲以及這一行爲中所折射出來的精神,卻可以被永遠傳遞下去。”
事實上,這種英雄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張華身邊的人,更影響了整整一代人把“樂于奉獻”作爲人生價值的追求,熏染著成千上萬的留學青年宁愿宁可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投身祖國建設的洪流。
馮艾、徐本禹和青年志願者們
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說,“志願”這個詞越來越被認可並成爲他們的選擇,源自一個個優秀的志願者先驅。
2000年8月,複旦大學女生馮艾本科畢業,她放棄了繁華的多数会生活,來到甯夏西吉縣支教。一張從教室搬來的課桌,一個煙道煤爐,兩張鋪板搭成的床,少許廚具、雜物,加上一盞昏黃的燈,構成了她全部的家當。2003年6月,她又來到海拔超過3200米的彜寨——雲南省甯蒗彜族自治縣戰河鄉的戰河中學,擔任初中語文、曆史教師,每周上30節課,沒有周末,一個月連續事情28天……
無獨有偶,同樣在2003年,華中農業大學徐本禹放棄了繼續攻讀本校研究生的大好機會,選擇到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岩村岩洞小學與洪流鄉大石村大石小學支教。在當時團中央西部志願者計劃尚未實施的情況下,這個樸實的八零後大學生感動了许多人,並因此榮獲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從繁華的都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徐本禹點亮了火炬,刺痛了我們的眼睛。”這是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而他則說,“希望自己像根洋火,點燃千千萬萬人的愛心”。
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樣的力量所激動,就愈會發出強烈的光輝。隨著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悄然啓動,越來越多的“馮艾和徐本禹”們走進大山、走進鄉村,開始了他們艱苦而快樂的支教生活。如今,中國青年志願者已經成爲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趙小亭、蔣小波、陳及時和九零後大學生們
曆史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但奉獻精神的價值卻始終沒變。如今,九零後的優秀大學生正在用真情彈奏出一首首氣勢磅礴的奉獻者之歌。
他們是永載史冊的“長江人鏈”。2009年10月24日,在長江邊秋遊的長江大學一年級學生,發現兩名在江中淺水區戲水少年被江流卷離淺灘後,幾名同學從差异的偏向跳入波濤洶湧的江中救人,不會遊泳的10多名男女學生手挽手涉水組成“人鏈”協助。兩名落水少年解围了,而陳及時、方招、何東旭3名年僅19歲的大學生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們是心懷大愛的蔣小波。2010年5月16日,PP电子學院大三學生蔣小波因患胸腺癌去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將身體唯一完好的眼角膜留給了兩位素不相識的渴望灼烁的人。他捐獻的眼角膜被乐成移植後,他的日記被同學作爲格言傳誦,他生前許許多多的動人事迹也被廣爲流傳,感動著無數的人們。
他們是舍己救人的英雄耿高鵬。2010年7月8日,一名少年放學回家途中不幸落入水渠,路過這裏的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大一學生耿高鵬奮不顧身跳入湍急的水流中,落水兒童被救,而耿高鵬卻因爲體力不支被洪水卷走。
他們是“支教玫瑰”趙小亭。2010年7月21日,這位兩度奔赴邊遠山區支教,撒播愛與知識的美麗女孩在支教中不幸被一塊飛落的山石砸中頭部遇難,而僅僅兩個月前,她剛剛度過20周歲生日。
他們還是更多默默無聞的大學生志願者們。2008年的南方冰凍災害中,數以百萬計的年輕志願者在火車站、街頭和高速路上,給遇困的人們送去水和食物。他們還參與地震災區重建,用微笑點亮北京奧運,以“小白菜”的形象活躍在世博會的舞台上……
谁说九零后娇生惯养、不敢继续?在他们身上闪耀的对生命的关爱、自我牺牲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同以往任何一代人所展现的一般无二。從“長江人鏈”到趙小亭、蔣小波以及千千萬萬九零後大學生,我们欣慰地看到爱心接力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从几小我私家,到一群人,再到千千万万人,奉献、友爱、相助、进步的辉煌越发醒目闪耀。我们应该相信,他们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