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慧校園
English

人民日報評論員: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

來源:

發布時間:2015-10-30?點擊:

人民日報評論員: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

——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

2015年10月29日 來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央政治局會議標定“十三五”規劃的價值指向。“13省份宣布養老金並軌方案,多地確保待遇不降”“城鄉醫保並軌已在8省份實行,門診病種有望增多,結算也將快捷省事”……惠民生的革新舉措密集出台。在“十二五”和“十三五”交彙的時間節點上,這些舉措是從過去延伸到未來的承諾: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中央的鄭重宣示,貫穿“十二五”規劃實施的始終。4年多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各項民生指標卻逆勢上揚、全線飄紅。建设世界最大的社保體系,爲億萬人民生活兜底;破解空前艱巨的就業難題,就業人數達到7.7億;實行卓有成效的扶貧攻堅,使得全世界每10個人脫貧,就有超過7個來自中國……收入越來越高、負擔越來越輕、保障越來越多,用群衆滿滿的獲得感、穩穩的幸福感作證,“十二五”走過的這幾年,彰顯著一個政黨以人民爲中心的執政追求,體現著一個國家念茲在茲的爲民情懷。

站在“十二五”規劃的終點矚望未來,民生建設砥砺前行,也面臨著“再上層樓”的阻力、“更進一步”的挑戰。一方面,利益關系錯綜複雜,教育、養老、醫療等民生問題涉及差异的利益群體,需要調和鼎鼐、協調各方的智慧;另一方面,群衆期待水漲船高,對公正的更高訴求、對環境的更高追求、對生活的更高企求,這些“發展起來以後”的新期待,增加了民生改善的邊際難度。“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笃行,才彌足珍貴”,在未來5年,更需要把民生放在發展首位、貫穿革新始終,全面解決好群衆關心的就業、收入、社保、食品宁静等問題,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獲得感、更強幸福感。

改善民生不是暫時性的政策部署,而是中國门路的本質要求。從這樣的高度,才气理解爲什麽“獲得感”是深化革新的最終目的,“公正正義”是依法治國的最高目標。“十三五”期間,無論經濟形勢如何風雲變幻,不管革新發展遭遇几多阻力,民生建設只會加強,不會削弱;民生改善只會前進,不會停滯。這需要我們繼續以“堅定不移走配合富足的门路”的決心,拿出“決不讓一個地區掉隊”的勇氣,激蕩“必須不斷爲人民造福”的熱情,把民生改善書寫在時代新的年輪,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國夢的裏程碑上。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走過90多年風雲激蕩的歲月,我們黨不變的宗旨,是矢志不渝爲人民謀利益。曆史已經證明,我們用奮鬥改變了億萬人民的命運;曆史將繼續證明,探索中國门路的過程,就是不斷爲民造福的過程,就是讓億萬人民與祖國配合成長的過程。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9日 01 版)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