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行政化”的精髓
行政化不僅是一個習慣的問題,行政權力往往還代表真切的利益和話語權。去行政化的精髓,不僅是取消行政級別,更在于規範行政權力,督促權力恪盡職責、恪守邊界
6月6日頒布的我國第一個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再次提到備受關注的“去行政化”問題:要克服人才治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傾向,取消科研院所、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治理模式。(據新華社6月6日電)在近兩萬字的綱要中,媒體顯然對這一條情有獨鍾,许多報紙和網站都把它單獨拎出來,置于頭條位置。
“去行政化”,在今年兩會期間和教改規劃綱要宣布時,曾激起猛烈的討論。多數意見都認爲,過度行政化已經成爲諸多教育問題的總病根,必須盡快根除。不少大學校長也直言,並不在意學校和本人的行政級別;但也有一些高校中人對此持保留意見,認爲在泛行政化的社會環境下,高校無法單獨去行政化,否則將面臨無法與社會接軌的尴尬。
此次,《人才規劃綱要》從建设科學的人才治理制度、人才選拔制度出發,重申去行政化。可見,過度行政化現象不僅在大學存在,而且在科研院所、醫院等事業單位也廣泛存在,已經影響了我國的人才戰略。綱要中明確,事業單位都要摘除“官帽”,讲明中央在這一問題上已有了共識,並開始向過度行政化宣戰。
不過,去行政化的偏向雖然正確,但“無法接軌”的擔憂也很是現實。統一取消行政級別或許容易,但去行政化卻非一日之功。
首先,長期形成的“學而優則仕”、“官本位”的思想基礎依然深厚,许多人還喜歡以“官位”和“級別”來权衡一個人是否乐成。哪怕離行政權力很遠的部門,也熱衷往官本位上靠。以至于最不應該行政化的學術和科研單位,也愛上了官位。许多專業技術人員也喜歡在名片上印上“相當于正處級”,還有人推導出院士相當于什麽級別、主任醫師相當于什麽級別,真不知道是對學術的擡舉還是矮化。其他諸如奧運冠軍“集體當官”等信息,也在不斷強化這種社會思維。
最關鍵的,行政化不僅是一個思維習慣的問題,行政權力往往還代表真切的利益和特權。在高校、醫院或科研單位,行政權力不僅掌握科研項目、經費分配,還可以判定學術水平的崎岖。行政權力一家獨大,缺少制衡,整個社會自然要凭据行政的邏輯來運轉。
其實,行政權力原本不應該成爲一個“貶義詞”,大學等單位一刻也離不開行政治理。之所以要去行政化,是因爲行政權力超出了一定邊界,在所有領域都成了支配力量,這樣的趨勢很可怕。權力如果越界,不受制約,缺乏規範,就會放棄自身的服務職能,明火執仗謀取私利,甚至會成爲傷人的猛獸。
《人才規劃綱要》指出,改進人才治理方式的主要任務,是規範行政行爲。因此,去行政化的精髓,不僅是取消行政級別,各人肩膀一般齊,更在于規範行政權力,督促權力恪盡職責、恪守邊界。同時,在學術領域,還要建设一套獨立于行政權力之外的評價體系,讓學術凭据自己的標准分出崎岖,以其對人類的貢獻贏得尊重。這樣,學術才气擺脫行政權力的束縛,“去行政化”才气獲得有力支撐。丁永勳(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
來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