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事情偶有闲暇,我索然之余无意间点开了人文的官方民众号。里面的内容,我已不太记得,首頁依稀是专访某位心系教育老师的文章,配图精美,用词华溢。我兴致渐浓,随手往上翻阅,借此了解母校最新的实时消息,思绪却百折千转,一路飘回到六七年以前。
我常自诩为人文官微的元老派,说起来内疚,实际上,我只是在里面历经了一段意义很是、令我至今倍感荣幸的时光。2017年秋,我上大三,刚卸掉学生会、班级学委以及社团等一系列繁杂事务,准备好好感受下校园轻松惬意的美好生活。一场意外,更准确地说,是一场机缘却悄然来临——学校组建建设新聞中心,一把合并从前的校报、电视台、广播站,建设官方微信民众号。凭实说,其时的电视台和广播站早已运行成熟,校报作为纸质媒体形式大于实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是刚建设的官微,没人、没物、没秘闻。在加入筹建聚会会议上,从校报过来的我,其实并不看好。我想,领导要是也只耍耍嘴上功夫,我便悄然退出,不辜负自己的休闲时光。
事实证明我的担忧记挂是多余的,新聞中心如期建设,很快就有了专门治理的老师,又从各二级学院招收了一批对自媒体颇感兴趣的同学,官微的班底雏形就此形成。其时,我机缘正好,作为学生事情者中唯一一名大三生,机缘巧合下,我被赶鸭子上架,成为新聞中心学生卖力人。但有人只是基本,手上有家伙,革命才有资本,这也是我最担忧的点之一。想做媒体,首先得有性能可靠的电脑,然后再配备单反相机、闪光灯、麦克风、录音笔等等,说起来简朴,做起来都是白花花的钱,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切皆是惘然。
說到這裏,我不能不介紹下當時官微的曾志峰老師,他個頭不高,待人隨和,初次交道,給我的影響並不很深,卻在後期的相處中讓我看到了一個人幹事創業的巨大恒心和毅力。建设之初,曾老師常問我們,“有什麽難處?發現問題要及時提出來。”我們将信将疑,嘗試性說出一些困難,如沒辦公室,大本營都沒有,何談幹事創業。很快,曾老師帶來了好消息,我們在學校擁有了自己的辦公室,一並標配了辦公桌椅和台式電腦。此後,又變戲法似的相繼配備了全新的相機、閃光燈、錄音器等專業攝影、采訪設備,如此,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矣。
见到了学校和老师的诚意,我们获得鼓舞,劲头十足,很快加入到新聞编辑上去,但初期面临的困难远远超出各人的预期,也完全在我意料之外。在加入新聞中心以前,我曾在校报和学生会网宣部门待了两年,加入过一些采访和新聞编稿,自认对新聞写作有一些经验,以为在官微学习事情手到擒来,但真做起来时,方知自身学习之贫瘠、专业之浅薄。首先是采访选题,我们一行人左思右想,增增删删,从热火朝天到面面相觑,急的抓耳挠腮也定不下一个采访课题来。幸有老师指路,经验老到的他选定一个课题,替我们约好资源,定下采访时间,此事便勉强过关。然后是定采访人员,各人都想出去采访,又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畏惧亲自采访,一行人畏畏葸葸,终究是我心一横,吃下第一个螃蟹。尤记得,我们接下的第一个新聞是专访一名结业学长,他早早创业,算是小有成就。采访途中,学长侃侃而谈,面不改色,我们谨慎异常,似乎被采访者才是主场,但通过增加拍摄次数,在学长不厌其烦的配合下,此事也终究作罢。再后,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一组成稿,一组编辑视频、图片,一组同步在民众号后台体例稿件。我卖力成稿,键盘一顿敲打,初稿很快出来,我满怀信心拿给老师观阅,他细读一遍,眉头渐锁,显然不如意。许久后,他说,编新聞不是写散文,写民众号更差异于一般的新聞,语句要精炼成熟,内容吸人眼球,文章要与时俱进。我沉思,黯然出门,伏案修改,到最终成稿时,早不记得修改了几多遍。虽然,困难不只我有,其他两组面临的艰辛愈甚,图片编辑、视频处置惩罚,各人都不专业,只能现学现卖。修修改改,缝缝补补,待成型时,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如那边置惩罚得来。后台组更不必说,从字体、图按到花样,都要一一斟酌,久久不能定下。再加上我们前面两组出稿又晚,这直接导致他们的事情时间还要无限往后延伸。现在追念起来,那些一齐奋战的日子,真可谓关关惆怅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
第一次真正完成出稿,究竟是花了兩天、三天還是一個星期,我的腦海已不記得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篇推文一定是經曆了無數遍修修改改、縫縫補補。曾老師一遍又一遍的打回來,從內容到花样,從錯別字到圖案顔色,他都一一標出,令各人完善修改。改到最後,我們誰都無法自信的說,這一稿完全沒問題。但文章終究是如期發布了,文尾有著事情組一行人的名字,看著後台逐漸增加的關注、閱覽量、評論、收藏,我們無不歡欣鼓舞,內容流淌著莫大的成就感。
自今后,我们的事情逐渐变得有条不紊,筹谋、采访、配文、编辑、成稿,快则一两天即出制品,慢则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还在打磨成型,但岂论怎样,我们从未在划定时间内断更过。在曾老师的领导下,各人充实克服繁忙的学习、推掉闲暇的消遣,白昼晚上,总有人陶醉在新聞中心办公室,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丝绝不外分。成效也很明显,那段时间,民众号从0到1,粉丝量呈几何式上涨,各人兴高采烈,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胜利结果。
我在官微只待了不到一年,甚至在大三下学期,因为提前就业等原因,我已很少亲自加入采访、编辑等事情,但那段经历、挫折和结果却带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如今,我并未在新聞媒体行业事情,但我依然深深地谢谢在那些岁月里学到的为人处世知识,学到的奋不顾身做事创业的精神。甚至,当我分管公司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事情时,我依然还在脑海里苦苦挖掘当年在新聞中心的所经所学所思所得。
我事情以后,常和当年一起奋战的同伴相互交流,直至他们也离开新聞中心,结业各奔前程。再后,听说曾老师也因事情调整去了其他部门就职,我在新聞中心便再无熟人。但我依然偶尔翻看下母校官微的更新消息,每次观阅,总有一种情怀萦绕其中,久久不能往返。
歲月已往,心向陽春,謹以此紀念我在人文官微的那些年。
個人簡介:文淼,男,畢業于PP电子學院2015屆漢語言文學2班,現任安徽海螺集團佛山海螺公司辦公室主任,先後供職于湖南海螺、海螺集團雲南總部、海螺集團廣東總部等,愛好寫作、吉他等,作品散見于省市級各類雜志報刊和文學作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