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本站首頁|機構設置|通知通告|綜合新聞|黨建事情|制度治理|項目治理|應用特色學科建設|基地平台建設|學術活動|下載專區

 
當前位置: 本站首頁>>綜合新聞>>正文

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岑岭论坛在京举行 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2014-11-25 09:56  

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岑岭论坛在京举行 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作者:毛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學術評價事關學術發展的前途和偏向。隨著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深入推進,構建切合學術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評價體系已變得日益迫切和重要。11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主辦的首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岑岭論壇在北京舉行。全國120多位專家學者雲集論壇,聚焦學術評價與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若幹關鍵問題,深入研討構建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要领和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學術指導委員會主任王偉光出席論壇。《求是》雜志社社長李捷、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黃浩濤、中央編譯局局長賈高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佘志遠出席論壇並講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學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張江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致辭。論壇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主任高翔主持。

在此次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發布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等研究结果。

搶占人文社科學術評價制高點

“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張江指出,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重大戰略任務。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是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迫切要求,是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人文社會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張江強調,當前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借鑒了不少西方國家的要领,這有一定的须要性和合理性,對推動社會科學研究的規範化産生了積極作用。但是,我們如果簡單照搬西方評價體系,唯西方的評價體系是瞻,一味追捧崇敬、削足適履,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贻害無窮。張江指出,從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要求出發,我們必須加強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建設,解決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要领問題,搶占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價的制高點、掌握學術評價話語權。

高翔指出,打造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歸根到底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出能體現中國立場、中國精神、中國水平的研究结果。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掌握學術標准的制定權是基础,掌握學術结果的評價權是關鍵。

高翔強調,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家隊”,在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方面,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去年底建设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基于引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偏向的戰略思維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建设以來取得的开端研究结果。越发詳細、完善的各學科子報告將在明年發布。

堅持正確的政治偏向和價值導向

在黃浩濤看來,學術評價事情已經從過去學者行爲的學術層面,日益走向機構行爲的科研組織治理操作層面,同資源配置、經費分配、業績考核、人員晉升等越來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他認爲,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應當從中國社會科學評價已有的大量事情實踐入手,注重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和辦法。要進一步深化對學術事情規律和特點的認識,大膽創新,促進科研評價體制機制革新。

在談到如何加強和改進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事情時,張江強調,第一條就是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偏向和評價導向。人文社會科學就其本質而言,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必須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爲指導,必須遵守憲法和执法。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事情者要強化意識形態自覺,強化法治意識。對違反憲法和执法的觀點、文章,必須堅決抵制。

“不能爲了評價而評價,不能搞自說自話的‘學院式’評價,也不能搞所謂‘自由主義’、‘中立主義’的評價。”李捷主張,要把堅持正確的政治偏向和學術導向,貫穿到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標准的方方面面。要把評價要领的工具導向與評價內容的價值導向有機結合起來,把那些真正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真正站在人民群衆立場,真正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事情的優秀结果選出來,真正形成又紅又專、獎優汰劣的評價導向。

賈高建体现,哲學社會科學的評價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最新结果爲指導,堅持學術本位和學術標准,以促進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同時又面向世界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爲宗旨。“評價指標的設置和評價體系的建構,都應體現這樣一個總體要求。”

記者發現,意識形態屬性指標被明確納入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由五級指標構成,其中一級指標3個(“吸引力”、“治理力”、“影響力”),二級指標12個,三級指標36個。在“治理力”的一級指標下設有“價值導向”指標,用以考察期刊內容輿論導向是否正確,是否倡導正向的價值觀,是否傳播先進的文化,是否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

實現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動態平衡

“爲了多拿補貼,有學者把3萬字的論文分三篇發在三個差异的地方。”一位科研治理者在論壇上“大吐苦水”。作爲一名科研治理者,讓他最頭疼的就是“評價問題”。他直言,簡單定量評價的要领,導致了學術評價重數量、輕質量,重外在形式、輕思想內涵等諸多問題,後果嚴重。過分偏重量化指標,是當前學術評價標准、要领最受人诟病之處。

正如張江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切不行淹沒在數據的海洋中,要克服片面注重量化標准的傾向,不能唯數據論。價值取向和學術立場是不能簡單量化的,要將價值性與科學性統一起來,努力實現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動態平衡。

“不能把學術評價簡單理解爲打分。”高翔強調,學術評價不是簡單地判斷好壞,真正高層次的評價要幫助學界認識學術從何處來,到何處去。通過公正、客觀、內行的評價,能夠指出學術研究的成敗得失以及今後的發展路向。高層次的評價應該定量定性相結合,不光要回覆“是”的問題,還要回覆“爲什麽是”的問題。這需要艱苦的努力,需要大量辛勤、具有創新性的探索。

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爲,《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糾偏過分偏重量化指標毛病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該指標體系設計了學科專家、編輯專家與重點讀者三個層面的專家定性指標,多層次、多視角地反映差异群體對期刊的認知,加大了同行評議在期刊評價中的作用。與此同時,該指標體系並沒有一概否认定量評價的乐成經驗,吸納了許多须要的量化指標,體現了定性評價爲主、同行專家評價和量化指標評價相結合的特點和原則。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引人注目的創新之處並不僅限于此,還包罗引入“學術不端”指標、引入扣分機制;關注期刊傳播形式變化,將期刊網站建設、開放獲取等情況納入評價範圍等。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接纳該指標體系對我國733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進行了評價,凭据各期刊綜合評價得分排序依次劃分爲頂級期刊、權威期刊、焦点期刊、擴展期刊四個等級。凭据每個學科最多一個頂級期刊,每個學科一般有一個權威,但不超過5個權威的分級原則,共評出17種頂級期刊、40種權威期刊、430種焦点期刊和246種擴展期刊。例如,《中國社會科學》、《求是》、《經濟研究》、《治理世界》等刊物分別被評爲所在領域的頂級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毛莉

關閉窗口
· PP电子學院關于申報2025...
· 關于開展2024年度省校兩級應用...
· PP电子學院關于開展2025...
· 科研與社會服務處2025年3月事情...
· 科研與社會服務處2025年1月及寒...
· 關于開展2024年下半年省教育廳...
· 關于開展校級委托科研項目申報...
· 專利轉讓公示

地址: 明德楼412、413、414、415 | 邮编: 417000 | 电话/传真: 0738-8326910 | 邮箱: kjc8326910@163.com

版權所有@PP电子學院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