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學事情   >   常規教學   >   正文

教學革新與乐成案例

2019年11月20日 11:06  点击:[]

李國強教授主持的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革新研究項目:“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的理論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湘教通〔2013〕223號-456),同時也是2013年PP电子學院教學革新研究立項重點項目:《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的理論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RKJGZ1301),項目在2013年获得立項,按計劃取得預期结果,于2016年順利結題,獲評優秀。

一、研究的目的、意義及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研究目的本課題研究以我們所在學校有關教師教育專業的若幹焦点教育類課程爲研究個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引入“行動研究”的理論視角、以反思性實踐活動爲中介,針對當前存在的有關不足,就教師教育課程領域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PBL)的若幹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索,結合課程教改實踐,在教學模式的層面上系統探索和全面構建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爲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教學要领的革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範例。

2.研究意義 開展該課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理論上,本課題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引入“行動研究”的理論視角、以反思性實踐活動爲中介,基于教學實踐,就教師教育課程領域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的若幹理論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索,爲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教學要领的革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在實踐上,PBL的應用有利于培養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包罗學前教育)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師資:有利于統整課程內容,奠基綜合化的教師專業素質;有利于培養未來教師具有應對複雜教育情景、教育問題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增強師範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培養未來教師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形成創性型教師人格,提高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綜合意識與能力;有利于培養未來教師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基础上有利于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變革,改變教師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師生動力不足、效率低下、學生被動學習、實踐意識與能力不足的滯後局面。

3.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是如何以我們所在學校有關教師教育專業的若幹焦点教育類課程爲研究個案,深入全面了解當前地方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的現狀和不足;

二是如何通過行動研究,合理構建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以適應21世紀教師教育課程變革的需要,其中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有:

1.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2.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的基本教學模式(其中重點探索“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案例教學法”等具體實施模式與要领);

3.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實施的主要制約因素;

4.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效果評價機制建構。

二、研究结果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以我們所在學校有關教師教育專業的若幹焦点教育類課程爲研究個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引入“行動研究”的理論視角、以反思性實踐活動爲中介,針對當前存在的有關不足,就教師教育課程領域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的若幹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探索,结果主要涉及:當前地方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的現狀的調研、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基本教學模式的建構、教學要领實施的主要制約因素剖析、教學要领效果的評價機制建構等方面;結合課程教改實踐,在教學模式的層面上系統探索和全面構建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爲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教學要领的革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範例。有關结果體現在相關研究論文、課程革新實施方案、相關專業建設“十三五”規劃等文件中;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探索公開發表專題性論文4篇(另有多篇相關教改研究論文);相助主、參編教材3部(2016年擬重新修訂出书)。相關结果爲推動教學革新的可持續深入發展奠基了較爲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革新方案和實踐過程

1.實施方案:我們制定了相關教學革新方案,以教育科學系心理與教育教研室全體教師爲主體攻關力量,同時邀請學校相關單位的研究人員,組成強有力的課題攻關團隊,以我們所在學校有關教師教育專業的若幹焦点教育類課程爲研究個案(重點爲教育科學系專任教師所承擔的教師教育公共課程“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以及“應用心理學專業(心理康健教育偏向)”、“學前教育專業”、“人文教育專業”等教師教育專業的相關課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全面了解當前地方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的現狀和不足;通過分階段的行動研究,在教學模式的層面上系統探索和全面構建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從基础上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學生成爲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的具有較強創新意識與能力的新型教師。

2實踐過程

(1)前期文獻搜集與文獻分析(2013年3月——6月)。通過前期文獻搜集與文獻分析,對開展本課題的须要性與可能性、規劃實施的充实論證。

(2)開展了文獻研究與第二階段的調查研究(2013年7月——2013年10月)。以我們所在學校有關教師教育專業的若幹焦点教育類課程爲研究個案,搜集相關文獻和設計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全面掌握當前地方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的現狀和不足;

(3)第三階段的行動研究(2013年11月——2015年6月)。在第二階段調查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了行動研究,以部门教師教育課程爲試點,在教學模式的層面上系統探索和全面構建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提煉了有關教學革新的經驗结果。

(4)第四階段的效果評價(2015年7月——2016年3月)。在行動研究的基礎上,對課題研究與實踐的效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及時總結課題结果,完善構建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豐富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理論,爲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教學要领的革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範例。

四、结果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情況

1.结果的理論創新 研究结果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本課題在整理文獻與分析調查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引入“行動研究”的理論視角(即“爲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由行動者研究”)、以反思性實踐活動爲中介,爲研究提供可靠、翔實的第一手质料,針對當前存在的有關不足,就教師教育課程領域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的若幹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索,經過系統研究,力圖爲系統探索和全面構建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2.结果的實踐創新 研究结果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本課題研究的主題是“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地方院校教師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目標切合當前教師教育課程教學變革的需要,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在若幹教師教育課程,如教師教育公共課程“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以及“應用心理學專業(心理康健教育偏向)”、“學前教育專業”、“人文教育專業”等教師教育專業的相關課程開展了一定的教學革新試點,或帶動了相關課程的教學革新向問題導向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偏向發展,研究的實踐應用探索所取得的經驗和實際结果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有效促進了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的變革,逐步改變以往課程教學偏向灌輸,實踐應用性缺失的毛病;在課堂教學文化建設層面爲推動院系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五、項目的特色和社會影響

1.項目特色

(1)研究结果具有較強的教育現實針對性。本課題研究是當前教師教育課程教學革新亟待推進解決的問題,具有很是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基础上有利于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變革,改變教師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師生動力不足、效率低下、學生被動學習、實踐意識與能力不足的滯後局面。

(2)研究要领與研究结果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本課題在整理文獻與分析調查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引入“行動研究”的理論視角(即“爲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由行動者研究”)、以反思性實踐活動爲中介,爲研究提供可靠、翔實的第一手质料,針對當前存在的有關不足,就教師教育課程領域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的若幹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索,力圖爲完善完善構建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3)结果具有一定的新穎性。目前關于“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地方院校教師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的系統研究仍然有待加強,本課題的研究順應當前我國地方院校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注重應用型、複合型、技术型、創新型取向的趨勢,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理論深度。

2.社會影響 本研究结果业已发生一定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1)发动了相关课程的革新与教师理念的更新。(2)课程革新受到学生接待,发动了大学生教师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3)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探索果真发表专题性论文4篇(另有多篇相关教改研究论文);相助主、参编教材2部(2016年拟重新修订出书)。相关结果为推动教学革新的可连续深入生长奠基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科研与教学革新研究论文也加入有关學術交流并获得较好评价。

六、項目理論研究和革新實踐情況、研究與革新取得的主要成績

1.理論研究與成績

本課題于2013年獲得立項目,凭据原計劃,順利完成各階段的事情任務,已經取得主要預期進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引入“行動研究”的理論視角、以反思性實踐活動爲中介,針對當前存在的有關不足,就教師教育課程領域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PBL)的若幹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索,結合課程教改實踐,在教學模式的層面上系統探索和全面構建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爲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教學要领的革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範例。由于課題組前期准備比較充实和本單位PP电子學院的高度重視、支持與經費資助,目前,已順利按計劃完成了主要研究事情,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探索公開發表專題性論文4篇(另有多篇相關教改研究論文);相助主、參編教材3部(2016年擬重新修訂出书)。將有後續研究論文發表。

2.教學革新實踐與成績。

(1)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教學要领的聯動革新與創新。在若幹教師教育課程,如教師教育公共課程“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以及“應用心理學專業(心理康健教育偏向)”、“學前教育專業”、“人文教育專業”等教師教育專業的相關課程開展了教學革新試點,帶動了相關課程的教學革新向問題導向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偏向發展,有效促進了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的變革,加大了了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探究、研討、反思、交流等環節內容的比重,逐步改變以往課程教學偏向灌輸,實踐應用性缺失的毛病。同時變革了課程考核與評價模式,加大了過程性考核的力度。

(2)加強了教學資源建設。一是主編出书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教材3部,其中校本教材1部:(1)李國強、羅求實主編:《心理學與教育》湘潭大學出书社,2014年8月第1版;(2)李國強(副主編):《教育心理學》(修訂版),湘潭大學出书社,2012年8月第1版;21世紀高等院校教育類規劃教材;(3)陳傑(第三主編):《現代教育學》湘潭大學出书社,2012年8月第1版;2013年1月第2版;21世紀高等院校教育類規劃教材;有關教材擬在2016年修訂再版。二是編制了有關示範性案例教學文件。如《教育心理學PBL教學案例集錦》。

(3)推動相關課程的革新與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如文小輝老師主持立項了2014年校級教改課題:“PBL教學模式在心理學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認知心理學》課程爲例”。在《教育學》、《認知心理學》、《學前教育治理》、《學前科學教育》等多門教師教育類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教學革新中,專任教師越发主動地結合PBL教學理念和相關課程的特點開展了大量以問題導向爲訴求的研討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革新。

(4)促進了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課程革新受到學生歡迎,本研究推進了我校教師教育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的革新與創新,課程革新受到學生歡迎,帶動了大學生教師教育課程學習效果的提升,促進了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是開展課程革新以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获得明顯提高,相關課程考核通過率获得提升,不及格率明顯降低;二是大學生開展應用性學習實踐的能力有所增強,如積極結合課程學習申報開展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活動,取得切實成效,以我系專業學生爲例,學生發表學術研究論文4篇,先後獲得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省級銀獎2項,銅獎1項,校級競賽一等獎3項。三是促進了學生師範生技术的提升。如通過推動理論聯系實際,開展了多屆“師壇秀”師範生技术競賽,在組織參加2015年湖南省首屆師範省技术競賽中,我系選手獲得校賽一等獎2項,我校選手獲得省賽二等獎2項,我校榮獲優秀組織單位。

七、校內外應用和推廣情況

本研究结果业已发生一定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1)发动了相关课程的革新与教师理念的更新。(2)课程革新受到学生接待,发动了大学生教师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3)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探索果真发表专题性论文4篇(另有多篇相关教改研究论文);相助主、参编教材3部(2016年拟重新修订出书)。相关结果为推动教学革新的可连续深入生长奠基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科研与教学革新研究论文也加入有关學術交流并获得较好评价。

八、研究事情的不足,尚需深入研究的問題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以我們所在學校有關教師教育專業的若幹焦点教育類課程爲研究個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引入“行動研究”的理論視角、以反思性實踐活動爲中介,針對當前存在的有關不足,就教師教育課程領域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的若幹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索,主要涉及: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基本教學模式的建構、教學要领實施的主要制約因素剖析、教學要领效果的評價機制建構等問題,研究完成了主要預期目標,今後尚待集中解決的關鍵問題有:

1.如何加強教學革新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大教學投入,進一步在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學革新的動力機制建設方面有所推進。

2.如何以课程革新为契机,深入推进教学治理机制的深条理厘革,探究更具弹性和灵活性的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课程体系的资源分配机制(涉实时间资源、實踐教學资源、图书资源等)。

本項目研究將通過結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在教學模式的層面上系統完善和全面構建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爲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教學要领的革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範例。

九、今後的事情設想

1.進一步拓寬研究的思路,加大教學革新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強學習、考察、開展有關教學革新的專家咨詢與研討,加大教學革新的力度,在革新的面與深度方面均有所加強,深入推進教學治理機制的深層次變革。

2.增强研究的人力投入。由于目前仍然存在高学历、高职称师资相对不足、教师肩负日常教學事情任务相对繁重、教学革新研究投入精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今后将进一步增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增强教学革新的队伍力量。

3.教學革新在如何通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地方基礎教育發展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學校和地方的協調機制建構。推動爭取有關的政策支持、加強學校和地方的互動,營造良好的課程教學革新外圍環境。

上一條:應用心理教研室陳傑副教授講授教育學公開課

下一條:2019年國培計劃“鄉村幼兒園教師保教能力提升”培訓圓滿結束

版权所有:PP电子学院教育学院 邮编:417000 联系电话: 0738-8312819

地址: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氐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