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應我校“湖南省海智基地”邀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程與計算學院研究院曾卓然博士在圖書館第二會議室做了題爲《原爲表征在金屬塑性變形與再結晶機制研究的應用》學術報告。講座以線上+線下形式舉行,副校長陳志國教授主持,能源與機電工程學院、质料與環境工程學院、國際相助與交流中心部门師生參與本次活動。
鎂是迄今已知的最輕的結構金屬,其密度僅爲1.74g/cm3 ,是鋁的2/3,鋼的1/4,而且鎂具有所有金屬中最高的比剛度和比強度,在汽車制造、航空航天、電子産品的輕量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鎂合金成形性、強度以及耐腐蝕性偏低,限制了鎂合金的應用,任何鎂合金性能的提升,都需要對质料顯微結構進行調控。
曾卓然博士以Mg合金在室溫條件下的變形爲例,研究了Mg-Zn二元合金系與Mg-Zn-Ga三元合金系狀態下,塑性變形過程中的微觀組織變化以及再結晶過程,論述了開發高強、高韌、耐蝕鎂合金的過程中,變形鎂合金的織構調控機制、晶內和晶界變形機制、強化機制以及耐蝕機制的研究進展,通過實時視頻展示了在原位表征技術下拉伸試驗過程中,縮頸區域位錯增殖與湮滅以及裂紋擴展的動態;提出了在塑性變形過程中晶界轉動機制是由晶粒群間的協同作用導致,最後曾博士結合自己的學習與科研經曆對我校本科生關于怎麽學好质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報告加深了我校師生對微觀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理解,在座師生都深刻體會到在實驗過程中創新性思維運用的重要性。
此次活動是“湖南省海智基地”-先進质料與制造技術國際學術交流系列活動之一,“海智計劃”是國家引進、推薦外洋優秀高層次人才、高技术人才的引智平台和重要渠道,爲我校進一步實施“開放揚校”工程,加速“雙一流”建設、集聚國際化科技人才資源、助力校地融合高質量發展、打造婁底“中部地區創新開放高地”提供強勁動力。
(文:汪力 圖:顔曉丹)